金興村史
Jinxing History
Jinxing History
地名由來
「金興村」戰後,原陝西庄劃分為金興村與陝西村,命名及以村內主要聚落「金」圳洋與新「興」之字,同時也是吉言佳字,因此,和稱為金興村。也關金興村的歷史地名,除根據秀水鄉志文獻探討,另外筆者實地深度訪談地方耆老黃拓朗,從其提供黃氏宗族遺留之土地買賣契約書顯示:自清同治伍年八月至光緒四年四月間,黃家聚落所在地名為「燕霧保北勢洋庄」當時的交易金額顯示,是以銀鑄之「大員元」為計價方式。迄日據時代,黃家聚落所在地名為的戶籍謄本載名現住所:「日本明治四年一月三十日、彰化廳燕霧上陝西庄土名金圳岸百十九番地、復於大正七年改隸為「臺中廳燕霧上堡。」從採擷的資料顯示,清領清時代的燕霧保是保護的保,所以從歷史文獻中會出現有「保正、保甲」之專有職稱或名詞,到了日據時代,燕霧保的保下方多了土字,城堡的「堡」,之後就以「燕霧堡」為正式名稱。戰後,原陝西庄劃分為金興村與陝西村兩個行政區域,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再重新劃分行政區域,將金圳洋與陝西新興庄合併,即以「金圳洋」之金及「新興庄」之興字稱為金興村沿用至今,再訪談黃氏宗親口述歷史表示「金興村東半部古稱金圳洋,昔日因東南邊(阪本溝與大路溝)及北側(大路溝北側)地勢低窪,經常淹水而沼澤遍佈,淹水時酷似汪洋,另外;大路溝又帶來濁水溪肥沃的泥砂供農田灌溉,形同金流不斷,所以,金興村的地名,早在清末和日據時期就被稱為「金圳洋」。
訪談前秀水鄉民政課長吳隆田口述及收藏資料彙整:「金興村於日據時期明治34年(西元1901)和陝西、港漧兩村同屬燕霧上堡陜西庄的行政轄區,至大正9年(西元1920)仍隸屬秀水庄陜西大字,一直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。」,最後再訪談世居金圳洋耆老(金興瓦工廠創辦人黃錦成)表示:「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民國34年10月25日止,國民政府遷台治理前,台灣有二個月是政府管轄治理台灣的空窗期,迄38年之後,國民政府重新劃分行政區域,當時新設立的村落必須滿300戶始能劃分,金興村當時因戶數及人口不足,於是把戶數多的隸屬陝西新興庄納入新的行政區域內,在地村民將「新興庄」與「金圳洋」各取「金」字與「興」兩字合併,正式新命名為「金興村」沿用至今,透過文獻資料考證與實地訪談耆老,兩者並無差異。
金興生活歷史
金興村是一個傳統宗族姓氏聚落的農業社會,居民多為泉州人,務農維生,由於位處交通便捷、水利灌溉設施完善、地勢平坦與氣候溫和適中少有風災。地方上有句諺語 :「吃米愛甲濁水米、作田愛做清水田」意指:濁水溪肥沃的溪水運孕出彰化平原的良質米,金興村的地勢平坦引濁水溪的沙土不會堆積在田中形成土丘,因此,村民每年不需要再犁田整地,這句俗諺除了描述這裡的優越地理環境、氣候水文,顯現居民對自我環境與人文景觀的喜好,當然,先民在生活習慣與宗教信仰及宅院建築,均承襲福建閩南泉州的樣態,其中,在宗教信仰上大多以保佑先民渡海來台的媽祖為主,其次是福德正神(土地公)再其次是保佑人民健康與預防瘟疫的王爺,還有一些是聚落的家族宗廟與供奉無主的萬善廨(百姓公)等廟。